ABA Internasional Bandung

我学习中文的过程——叶淑慧

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学习中文的过程。首先,我上小学时,印尼学校没有中文课,因此我父母请了一位中文老师当家教。那个时候,我对中文,一点兴趣都没有,觉得学习中文只是一种负担。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跟这位老师学习,但是我常常找理由逃课,甚至有一段时间停学,觉得中文字即难写又难记。母亲苦口婆心劝我学习中文对我以后的生活会带来很多好处,要求我坚持学习。跟该老师学习中文,我学会了写很多汉语繁体字,还学会了读课文。

上大学时又跟一位新的老师补习中文。因为该老师的学生很多,这一次,老师没有来到我家,反而是我要去他家学习。这位老师跟以前的老师教得完全不一样。他是在新加坡学中文的。他教我写简体字和发音——都是以前没学过的东西。我才知道原来中文有四个声调而且写的字的笔画没有以前那么复杂。我跟这位老师只学了三个月,只因为我搬了家。新家离学习中文的地方太远了,因此我没有继续学。只好自学。刚好我舅舅给我一本书,最基础的汉语教材。我觉得那本书真适合我,因为内容教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会话,比如:怎么跟朋友或者老人家打招呼、怎样用最简单的汉语跟别人打交道,等等。

大学毕业后就在一家织工厂工作了八年,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早出晚归,就没有时间学中文了,一直忙着工作,甚至还常常加班,有时候还要把工作带到家里做。每天忙忙碌碌地过日子,但因为我有很多好朋友,还是很高兴,也不觉得累。

结婚之后,我就跟丈夫一起经营布店。每天都忙着店里的事儿,还要照顾孩子。只有星期天,布店不营业时,我才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母亲知道我对中文很感兴趣,就推荐我去“阿难陀庙”学中文。

在那儿有几位老师,教的水平都不一样。早上10.00至11.30 有三个班:两个班是儿童班,另一班是教成年人最基础的汉语。中午12.00至14.00 有两个班,都是教成年人的,但是水平不一样:一个是HSK 2-3级的汉语水平,而另一个是HSK 3-4级的水平。下午14.30至16.00有一个班,是教成年人汉语听力的。老师会讲些关于中国文化、健康等话题。总之,话题有很多种。有时候老师也会谈关于报纸上所登的消息。

我跟两个孩子去那儿学习中文。我参加了两个班,从早上十点到中午两点。在这里,我学会了汉语的基础,比如:笔画、笔顺、发音,还得到了读拼音的证书。在这里学中文,我中文的知识提高了很多。我才知道什么叫“横竖撇捺”,才知道写一个字是有规定的、不能乱写,我也才知道什么叫“成语”、“绕口令”还有中国文化的知识。我在这里学了三年多。但是我还是觉得不够,还想学更深的,觉得这里的教学进步得太慢。

那时候的我,对汉语是求知若渴,所以又请了一位老师到家里来教。学了一段时间,我觉得没有太大的进步,一直走在原地。我母亲意识到我的情况就叫我去“万隆国际外语学院”读三年的汉语。听了母亲的建议后,觉得很为难,因为认为得自己的年龄不太合适,白天又要忙不少事情。但因为自己对中文很感兴趣,也想学更深的知识,想进一步了解汉语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从哪儿开始才是正确的,就决意报名了就读学院的晚班。

后来,我开始上一年级的课。虽然有很多我曾经学过,但是在万隆国际外语学院一年级我发现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汉语基础知识。拿我的发音来说,以前,因为我的发音不标准,别人就不懂我说的是什么。上学院二年级时,综合课由中国老师来教,那时跟老师交流还算顺利。我在学院也学了很多关于“汉语语法”及其用法。我现在正读三年级,再八个月就要毕业了。我感觉到,我的汉语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也能听懂中国人讲话了。看中国电影时,我能听懂他们话语的意思,表示我的汉语听力提高了;我还能写简单的文章,表示我对汉语词汇的掌握度增加了。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一门新课——“中国概况”。我对这门课很感兴趣,学到的内容包括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总之让我对中国的了解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我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学了太极拳、木兰拳、中国结,还试过做饺子,但是做得不好,觉得自己在烹调这方面没有天分。

对我来说,学汉语不容易。每次遇到难题,就会想起孔子说过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因此,学习汉字就要多读多写,想培养好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就要努力练习,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下去才会成功。

万隆国际外语学院晚班三年级生
辅导老师:涂绍贤老师

Share Post On:

Butuh bantuan?